
品峰医疗丁伟董事长专访稿
标新立异,“卷”中突围,打造新一代IVD平台型公司 | 《CHC医疗传媒》专访品峰医疗创始人丁伟先生
随着新冠疫情的反复,全国防疫形势再次严峻。3月11日,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《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(试行)》,决定在新冠核酸基础上,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。随后,截止3月21日,国家药监局先后批准了17家企业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的注册申请。
在这一背景的催化下,IVD赛道再一次成为焦点,可以说,中国IVD产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。长期来看是由于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,而短期则是得益于疫情的催化。
据数据统计,2021全年国内IVD赛道相关融资事件合计120起,融资金额约达138.55亿元人民币。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,相关融资事件仅72起,金额约33.15亿元。
资本的助力,使得IVD产业发展水涨船高,赛道进一步细分,分子诊断、POCT、上游原材料等细分赛道纷纷获得资本热捧。那么,IVD下一个风口会出现在哪呢?是新技术亦或者是新应用?IVD资深专家、品峰医疗创始人丁伟先生给出了独特的思路。
丁伟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,曾在美国学习并获得生物学硕士和MBA学位,是美国癌症分子诊断产品BRCA发明人之一,曾就职于礼来制药全球战略发展事业部,后加入全球十大IVD公司之一法国生物梅里埃任全球副总裁、亚太总裁,2016年底加入国内上市的体外诊断公司科华生物任总裁,是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资深专家,曾获中国IVD领军人物荣誉,拥有二十余年跨国公司和中国A股公司管理经验。2020年,丁伟在上海创立了品峰医疗,致力于打造智慧检验、体外诊断的新一代体外诊断企业。
日前,丁伟先生确认出席4月12日-13日在上海举办的“2022 CHC·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 CEO 峰会”,参与“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专场”将与几位业界大咖畅聊“疫情后时代,IVD产业链价值再平衡”。与此同时,CHC医疗传媒也有幸在峰会举办之前对话丁伟先生,探讨中国IVD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创新路径。
IVD赛道,从“春秋”走向“战国”
如何看待当前中国IVD产业的发展现状?丁伟先生的答案是,“中国IVD赛道正处于‘春秋’向‘战国’过渡的前夕。”
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朝代因诸侯称霸的不同形势,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。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顶峰时有一百多个,而到了战国时期,经过一连串的吞并战争,仅剩所谓的七雄。
当前我国约有1500-2000家IVD产品研发与生产企业,再加上相关渠道与贸易企业,IVD企业数量高达几万家。“这个体量是很惊人的,除了中国以外,全世界的IVD企业加起来也不见得有这样的数目。”丁伟先生认为,未来我国IVD企业数量将会大大减少,当然这不意味着产业下行,而是从量到质、从粗放到集约的产业生态升级。“在我看来,IVD仍然是朝阳产业,未来还会有较大的增速,而且在这个过程中,国产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。”
当前,除新冠产品外,我国IVD市场国产企业的份额仅占40-45%,而且主要集中在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,更大更优的市场份额仍然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。不过随着国家准确医疗战略的推进,作为准确医疗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,IVD产业将获得更多市场活力。同时,随着医保费控的不断推进,距离市场更近,且资产更轻的国产创新企业,将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。
“随着技术壁垒不断突破,国产企业将在不远的将来占据我国IVD市场70%以上的份额。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,国产企业机会很大,不代表着每一个国产企业都有这样的机会。”丁伟先生认为,随着市场与产业发展的成熟,未来很可能80%的业务都集中掌握在8-10家龙头企业手中,而这些龙头企业的平均销售体量可能会达到七、八十亿,甚至超过100亿的销售规模。而且脱颖而出的企业,必然都是“六边形战士”,即在产品、技术、渠道、资本、专家资源、人才等各方面都很优秀,是既有规模,又有特色的企业。
正是因为把握到了这一趋势,丁伟先生才会选择在2020年重新出发,集结一批IVD行业中的优秀人才自主创业,旨在打造新一代的IVD龙头企业。
聚焦智慧检验,打造平台型IVD公司
既要仰望星空,也要行稳致远。既然从创业之初便瞄准了成为未来平台型公司的目标,所以品峰医疗,注定了要走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。
当前国内多数医疗企业的发展路径都是“先特色,后规模”,而丁伟先生给品峰医疗定下的路径则是“特色+规模”同步推进。因此,公司切入的赛道,必须是有足够的创新空间、能够较快形成规模的IVD细分领域。
“近10年来,国内大量的医院检验科与实验室都在建流水线,从前处理环节开始,通过流水线设备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检测。流水线的升级版是什么?我们又能做些什么?”品峰医疗一阶段的发展定位就此确定:聚焦智慧检验。
何为智慧检验?品峰医疗的定义比较务实,就是全方位的自动化,统一的信息管理,临床辅助决策。而这也正是品峰医疗切入智慧检验的路径。
第一点,把自动化做到全方位。当前的检验科有不少硕士、博士还在忙于实验室的日常工作,如何把他们有限的时间,花在更多的结果分析和临床沟通上?配备流水线的检验科已经大幅提高了检验的自动化程度。但是从采样到标本分拣,运输、上线,以及流水线后端的标本保存、复测和管理,如何提高这些自动化的空白领域?另外智慧流水线也不应该局限于三甲医院。如何把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推广到更多的客户?品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的“无人值守实验室”,但第一步是提供高性能、低成本的智慧检验方案。
第二点,实现信息化的统一管理。主流检验科的信息化程度已经不低。但这些信息通常是碎片化的,不同设备、系统之间的信息经常需要人为整合、干预。是否能有一个新的系统,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收集、整合、统一管理,给管理者提供更集成的信息?品峰自研的智慧屏也应势而生。
第三点,临床辅助决策。现在检验科提供检测结果,并提示是否在正常值范围。但科学日新月异,新的标志物层出不穷。检验科能不能在提供结果的同时,整合解读相关的信息、多标志物趋势分析,给临床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?
针对智慧检验的这三个方面,品峰医疗在试剂、仪器、耗材、信息系统等方面均有布局,尤其是专注于检验科的机器人产品,已经有多款面世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。当然,品峰医疗所谋还要更大,他们的目标是“提供未来医学检验需求的完整解决方案”,“打造高效的智慧检验科”。也因此,他们把自己定位为“平台型”企业,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,践行自己的创新之路。
之所以敢于走这样一条不一样的IVD企业发展之路,是因为他们运用了一招杀手锏——BBC模式。
“BBC”模式,高效的资源整合
BBC(Build-Buy-Collaborate)模式,就是通过自研、收购、合作的方式,进行高效的资源整合,快速扩张自己的能力边界,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的一种产品化和商业化模式。
“BBC模式在大型跨国药企中,还是比较常见的,他们在确保自己拥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同时,普遍会通过收购和合作的方式,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进一步扩大市场版图。”丁伟先生告诉CHC医疗传媒,目前国内更多的医疗企业会拥抱BBC模式,但体外诊断的初创和成长型企业尚不见其广泛应用。
Build是基础能力,作为一家IVD企业,必须有自己的研发能力,具备垂直化,从上游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自主产品化能力。而这也是搭建平台型企业的基石。
Buy是战略并购,弥补公司产品、市场端的空缺。当标的出现且时机恰当,就可以考虑用资金换时间,收购相关公司,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实现能力补强,抓住发展窗口期。如丹纳赫、罗氏等跨国巨头,都会通过收购的方式来增强技术,扩大新兴市场。中小企业如何用“buy”做大、做强是一个挑战,也不易复制。
Collaborate包含很多,可以是OEM,可以是合作研发,可以是JV,渠道共享,是企业从外界获取资源的很重要的方式,其核心是对合作公司的尊重,从对方的角度考虑,然后再各取所需。
“BBC模式是品峰医疗的核心竞争力,通过BBC模式,我们可以快速执行战略,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构建品峰生态圈,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。”据丁伟先生介绍,品峰医疗目前已在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郑州和苏州等地建立了研发和智造中心,产品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智慧检验机器人外,还在流水线、生免产品和分子诊断方面有所突破。品峰医疗已收购了两家公司,分别为公司带来了100多种获批上市试剂和颇具规模的全国性销售渠道。同时,品峰医疗还与十几家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,其中包括智慧检验机器人产品的硬件供应商。
丁伟先生告诉CHC医疗传媒,要想跑通BBC模式,必不可少的是人脉和资金。
人脉方面,丁伟先生自己就是在IVD领域深耕20多年的专业人士,担任过国内外多家IVD龙头企业的高管,拥有深厚的行业人脉基础。另外,品峰医疗近20人的创始团队,涵盖研发、市场、销售和注册等领域,几乎都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工作经验。因此,品峰医疗在国内外IVD领域人脉不可谓不深厚。
而在资金方面,得益于品峰医疗团队实力、创新模式、发展前景,创业初始获得真格基金、东方富海等支持。2021年9月,公司成立一周年之际完成了高达3亿元的A轮融资,由礼来亚洲基金领投,清松和祥峰等跟投。用丁伟先生的话来说,“弹药还是比较充足的”。
对话的结尾,丁伟先生告诉CHC医疗传媒,品峰医疗是合伙人文化,憧憬未来又低调务实。品峰医疗的投资者和合作者,都是共筑生态圈的同行者,持有“品重如山,不止于峰”的理念和执着。
CEO峰会·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专场
圆桌论坛:疫情后时代,IVD产业链价值再平衡
丁伟:新冠疫情催生了很多东西,疫情后的再平衡也会是很多方面的。
首先是需求的再平衡,必将导致产业的再平衡。新冠疫情过后,新冠检测会达到新的平衡点,产业需求将逐渐回归到常态,传统IVD企业优势也会回归。
在疫情期间,为了新冠检测,全国上下在分子诊断领域投入很大,建设了很多分子诊断实验室。分子诊断未来的发展方向,也是需要我们好好思考。
另一个是资本的再平衡。疫情期间,大量资本投入了分子诊断、原材料相关的领域,等到疫情结束,这些投资的正确性将会得到验证。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,及其相关商业化资源的企业和团队,将能够持续吸引资本,维持高估值;反之将可能被资本放弃。
此外,疫情期间国际上兴起的家用诊断模式或者说是院外诊断模式,疫情后是否还会持续?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。届时我将会在4月12日的CEO峰会上与大家好好聊聊。